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1-3月份,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.7亿元,同比增长9.4%,较去年同期收窄17个百分点。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回落较大,发展形势不容乐观,保持平稳增长需各方继续努力。
一、基本情况
(一)十大行业门类增速“六正四负”。
1-3月10大行业门类中6个保持增长,其中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(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%,下同),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(45.4%)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(16.2%)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(10.6%)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(9.9%)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(3.6%),共计6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;教育(-28.4%),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(-24.4%),卫生和社会工作(-8.5%),房地产业(-2.2%)共计4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同比下降。
1-3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分行业门类营业收入 |
|||
行业门类 |
单位数 |
营业收入1-3月(亿元) |
同比(%) |
总计 |
182 |
37.7 |
9.4 |
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|
17 |
4.3 |
10.6 |
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|
42 |
3.5 |
3.6 |
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 |
72 |
26.2 |
9.9 |
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|
11 |
1.2 |
16.2 |
教育 |
4 |
0.1 |
-28.4 |
卫生和社会工作 |
6 |
0.9 |
-8.5 |
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|
3 |
0.1 |
50.0 |
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 |
16 |
0.2 |
-24.4 |
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|
5 |
1.0 |
45.4 |
房地产业 |
6 |
0.3 |
-2.2 |
(二)县区发展“三增二降”。1-3月,全市3个县区保持增长,分别是铜官区、义安区、开发区,其中铜官区受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(18.2%)拉动影响,同比增长17%;义安区受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(168.5%)拉动影响,同比增长7.7%;开发区受租赁和商务服务业(22.3%)、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(11.3%)拉动作用影响,同比增长4.7%。下降的2个县区是分别是郊区和枞阳县,其中郊区受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(-9.2%)下拉影响,同比下降9.9%;枞阳县受卫生和社会工作(-19.5%)下拉影响,同比下降5.4%。
(三)重点行业增幅回落大。3月,全市18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,79.7%因疫情停业,平均关停时间20天左右,当月营业收入均受不同程度影响,涉及GDP核算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尤为严重。1-3月,全市86家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.4亿元,同比增长7.2%,较1-2月回落8.9个百分点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.4个百分点。受影响的行业门类中,增幅回落最大的是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(50%), 较1-2月回落71.4个百分点。
二、存在问题
(一)行业、县区发展过于集中。分县区看,1-3月,铜官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占全市52.7%,实现营业收入24.3亿元,占全市总量比例为64.4%,同比增长17%,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109%,拉动全市增长10.2个百分点;分行业看,1-3月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数量占全市39.6%,实现营业收入26.2亿元,占全市总量比例为69.4%,同比增长9.9%,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72.7%,拉动全市增长6.8个百分点,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县区发展、行业构成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。
(二)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表现持续低迷。1-3月份,受各地突发疫情状况及封闭、管控等疫情防控政策因素影响,全市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企业经营状况持续低迷,16家在库企业12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。从收入总量看,全市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.16亿元 ,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0.4%,较2021年下降20%,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占全市比重低且持续下降;从收入增速看,全市文化体育娱乐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.4%,已连续两年负增长。
(三)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。受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防疫、物流、人力、管理等经营成本增加影响,1-3月份,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同比下降74.2%,每百元营业收入仅实现利润0.5元,比上年同期少2.3元,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.7元。疫情也给企业在资金流动、生产方面带来负面影响,接受调查的样本企业中,65.2%营业收入减少加剧资金紧张,78.2%账上可用资金预计在3个月内消耗完毕,39.1%物流运输受阻,另外用工难招工难也是部分企业面临的问题。
(四)行业结构存在短板。当前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,以交通运输等行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占主导地位,1-3月,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和营业收入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为69.8%和79.5%,分别比生活性服务业高47.8和69.8个百分点,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占比低,发展较为滞后。制约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点,一是疫情及相关防控政策对教育、文化娱乐、卫生行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影响更为严重,1-3月企业营业收入总量同比下降7.8%;二是受限于城市和人口规模,我市市场总体规模相对较小,难以培育出体量大的生活性服务业龙头企业。
三、工作建议
(一)加大政策扶持,为企纾困解难。相关主管部门应精准投入资金,大力拓展服务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,不断健全服务业企业融资担保机制;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业企业,针对性提供房租减免、税费减免等政策缓解企业资金压力,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;扩展人才补贴政策范围,吸引各层次人才来铜务工,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。
(二)优化行业结构,力争全面发展。各县(区)、各部门应根据服务业发展新形势,充分发挥职责分工,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,一方面积极寻求服务业经济发展新增长点,在招商引资中重点关注新兴服务业,加大对新兴业态、新模式、新行业企业的引入;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、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、教育等当前薄弱行业,细致梳理存在问题,采取有效措施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
(三)强化部门联动,做到应统尽统。服务业行业涉及部门多,覆盖范围广,相关部门应主动联合,积极摸排走访新开工企业,关注全市范围内注册的新企业,做到“达规即纳统”。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,可重点培育,帮扶企业尽快入库,为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发展动力。